首頁 中大人文藝術報 第四期 中大曼波
  • 中大曼波

    李欣倫 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我在中文系開設的「當代小說閱讀與寫作」,這學期帶領同學以「青春主打歌」為題,撰寫兩千字上下的小小說,最後結集成《他們的青春主打歌》,同學們以不同歌詞和旋律,為小說角色塑型,無論是民謠、爵士樂、古典樂、K-pop,都是詮釋多元生命故事的最佳背景音。

     

    詩歌,真是生命中不可獲缺之靈糧。日常的不同處境,皆有詩歌那麼懂我們,接住向下墜落的我們,尤其在淒冷的十二月中大校園。

     

    去年十二月初,還好有詩歌相伴,在寒風刮面的冬日,帶來暖春般的節奏。詩人楊澤所編導的《新寶島曼波》,在107電影院放映,在中文系呂文翠教授的邀請和主持下,楊澤親臨現場,和與會師生進行映後座談會。《新寶島曼波》被形容成「非典型紀錄片」,片中除了虛構的敘事、大量詩作,歌舞也是重要元素,從搖滾樂、臺灣民謠、月琴吟唱、那魯灣古謠、青年樂團等皆含括在內,島嶼樂音與美麗的山川融合,果然是新寶島曼波。

     

    歌詞不只有抒情基調,也有科學內容的轉化。人文藝術中心甫出版的《黑洞:科學文學與藝術》一書,由人文藝術中心主任李瑞騰主編,除了將202212月的座談精華結集,也邀請中文系碩博士生針對「黑洞」的文學表現撰文,其中一篇蘇嘉駿所寫的〈一個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流行歌曲的「黑洞」漫遊〉,便從科學家的黑洞定義為始,深入細究當代華語流行音樂歌詞中的「黑洞」意象,如李瑞騰所言:「『黑洞』不僅在科學領域熱門,在人文藝術的世界中,也出現不少與『黑洞』相關的作品,展現著人類對『黑洞』的另一種認知。」《黑洞:科學文學與藝術》的出版,又是一次人文與科學共構的亮麗成果。

     

    不僅流行歌曲,崑曲中細緻的情思,也常穿越百年,替當代浮世男女說出心底話。第三屆全國大學京崑聯演——〈花雅和鳴〉,由中央大學崑曲博物館主辦,於中央大學黑盒子劇場演出,由六校劇團聯合演出。本期電子報也報導「傳統表演藝術X博物館」跨領域文物知識交流影片播映會活動,放映崑曲博物館所推出的系列影片,兩場活動參與者眾,皆獲熱烈迴響。

     

    跨媒材的結合,也是當今人文藝術的多元表現,「容量不足:數位記憶的難題」工作坊透過10堂課程,教導同學如何結合肢體和影像技術,創造多元敘事的新可能。除了工作坊,由人文藝術中心主任李瑞騰主持的通識課「藝術欣賞與展覽實務」,也在202311-12月,安排數場與公共藝術相關的講座,邀請業界團隊豪華朗機工、李時雍、郭少宗、侯吉諒、鴻鴻多位作家和藝術家,分享藝術、詩、書、畫共構的華麗展現。

     

    談到結合文學、藝術、戲劇多媒材的複合展現,也是臺灣重量級作家黃春明近年來的藝文實踐,他去年冬天才出版《撢亮星空的菅芒花:黃春明詩話撕畫》,詩話與撕畫共組成悠揚樂章,展現大師對土地的熱愛、生命的凝視。本期電子報呈現「黃春明先生名譽博士頒授典禮」記錄,讓讀者認識這位說故事的人,如何與中大結緣,以及多年來的教育觀點和作品議題。

     

    黃春明歷年來的作品皆扎根於土地,訴說小人物在故鄉、他鄉的情感記憶,土,也成為藝術家手作的靈光,在中大藝文空間展出的「以土為名的抽象共感——陶藝創作展」中,呈現九位藝術家的陶藝作品,共組「以土為名」的藝術樂章。

     

    以土地為名,以詩歌為伴,與科學共舞,中大人的藝文曼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