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藝術報 第四期 以土為名的抽象共感——陶藝創作聯展
  • 以土為名的抽象共感——陶藝創作聯展

    宋俊磊 中央大學中文系四年級

    20231114日,由國立中央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辦,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協辦的「以土為名的抽象共感——陶藝創作展」於中央大學藝文空間正式開展。本次展覽由藝術家梁家豪策展,一次性展出九位藝術家(劉鎮洲、梁家豪、王怡惠、施富錡、唐榕、陳庭怡、徐葳、鄒皓哲、張祐綾)的作品,展期自1114日起至1216日。

     

    中大人文藝術中心主任李瑞騰(左)與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主任劉立偉(右)進行開場致詞。(王俊棠攝)

     

    中大人文藝術中心主任李瑞騰開場致詞提及:「陶藝,是火與土的結合,土地接近我們的人生。每個藝術家的背後都有一段漫長的學習過程,藝術家在陶藝作品中如實展示了個人歷史」,期許藝術在十年、二十年後,仍舊不斷生長、獲得關注。

     

    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主任劉立偉致詞提到:「這是一場老師與學生的聯合展覽,形成獨一的傳承意味」,如土、如大地一般,陶藝的種子在教學之間不斷傳遞,逐漸遼闊。「共感」是這場聯展的主旋律。九位藝術家帶來了他們的陶藝作品,樸實而絢爛的形體與顏色,依序構成以土為名的藝術樂章。

     

    九位藝術家分享他們的創作經驗與歷程。(王俊棠攝)

     

    進入作品的介紹環節,藝術家徐葳說到他的生活是「以土記事」,作品留下了生命記憶中深刻的物品與心境,也以自己的視角重塑傳統故事——劍潭鯉魚精,並在作品裡刻意留白,為記憶保存了呼吸的可能;唐榮提及:「作品中的山水繪畫性是我生命中的繪畫經驗融入到陶藝」,藉由作品投入自然、尋找安靜,展現個人的生命選擇與轉折;王怡惠談到:「我的作品與女性身體有關係」,卻不直指身體,藝術家身為女性,感覺到自己身體的獨特性,作品的孔洞暗示了人的器官是有孔隙的,帶領大家思考身體與陶藝作品的連結。

     

    鄒皓哲〈無釉墨底鷓鴣斑碗〉的作品靈感來自於宋代「天目茶碗」,以茶碗用料製造出的隨機色彩,思考當代人只在乎美麗外表的現象,並選擇以土為媒介,將群眾視野拉回作品的本質;劉鎮洲的作品〈豐腴〉說明泥土本是柔軟的,卻在燒製後變得堅硬,藉由作品上的線條壓印向觀眾提問:「如何定義泥土『真正的柔軟』與『真正的堅硬』?」;張祐綾談到:「我的作品通常來自生命的經驗」,在〈白刃〉中以白色展現了醫院的意象,引導觀眾思考生死的意義,透過純白反映出生命的鮮紅血肉。

     

    陳婷怡以文字出發的作品,探討人文歷史與記憶,〈似是而非〉遠看像書法,近看卻只是抽象的線條,如同她所言:「我想透過這件作品表達文字的情感性」,認為文字書寫的線條承載了個人的情感;梁家豪的作品源於自己的「書法經驗」,〈空相系列十〉將個人經驗具象化,情感與記憶透過陶瓷這個載體,保存了「藝術家」與「藝術品」的共同生命。

     

    劉鎮洲〈豐腴〉以冷抽象的幾何方塊體構成,但隨著光線與觀者的移動之下,就會有其他的發現。(王俊棠攝)

     

    藝術家們齊聲演唱個人的故事,或生活經驗、或生命叩問,經過巧手捏造,時光燒煉,成就不朽的藝術作品,並試圖傳遞出人們都能接收的「共感」。通過陶藝,藝術家將私有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展現,色彩繽紛而不失土的沉穩。〈你儂我儂〉中唱到:「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們扎根於有情大地,土經火煉成為陶器,是你、是我,是生命、是歷史,是一場「以土為名」的藝術結合。

     

    更多展覽作品詳細介紹,請瀏覽:https://www.facebook.com/NCU57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