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報 第三期 補臺灣文學史之不足
  • 補臺灣文學史之不足

    「臺灣現當代佛教文學研討會」側記
    莊梓忻 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行政助理

    今年的1023日由人文研究中心主辦之「臺灣現當代佛教文學研討會」於中央大學文學一館國際會議廳召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李瑞騰回憶到兒時多年前剛來中央大學任教時,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曾協助古典文學研究會,與中央大學中文系合辦「文學與佛學關係研討會」,會後出版《文學與佛學關係》論文集。由於文理與佛理頗有相通之處,中文文學史上也不乏僧侶、在家居士記其佛緣與修行之文本。然而,佛教與文學如何交會?文心如何融會佛理?又佛教文學在臺灣的發展如何?

     

    本次「臺灣現當代佛教文學研討會」邀請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進行專題演講〈佛教與文學的交會〉。緊接著三場研討會,由佛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蕭麗華、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涂豔秋以及臺灣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何寄澎擔任各場研討會主持人,明道大學特聘講座教授蕭蕭、國立臺北商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林盈君、大鑑禪學會導師梁寒衣等學者為發表人,和與會來賓進行多方交流。會後,則由中央大學中文系莊宜文副教授擔任「佛心與文理」座談會主持人、邀請小說家鍾文音、乾坤詩社總編輯、詩人葉莎、人間福報總監、散文家楊錦郁以及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散文家李欣倫擔任座談會與談人。

     

    依空法師提到,佛教與文學的關聯可以從佛傳文學中找尋,如馬鳴《佛所行讚》、釋迦摩尼佛《阿含經》、《律藏》等,又如譬喻文學《百喻經》、《雜喻經》、《譬喻經》及兒童文學、寓言文學等,此外,佛典翻譯對漢文化的影響有三:一為新名詞、詞彙增加,如真如、因緣、無明、眾生等;二為聲韻學,由14因字母(華嚴字母)影響唐代36字母,以及陳寅恪提到佛教的梵音、反切變成如今熟習的平上去入四聲;三則是新觀念的產生,想像力的增強,如三世、輪迴、六道等概念。此外,在小說內容廣度上,佛教文化也具有深刻的影響力。

     

     

    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演講〈佛教與文學的交會〉。於會後,熱情地與聽眾合照。

     

     

    研討會共有8篇論文。明道大學特聘講座教授蕭蕭〈當代新詩所呈現的佛學思維以謝振宗作品為觀察對象〉透過分析謝振宗的詩集,討論佛教與新詩的相渥、相濡、相洽的因緣與思維途徑;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楊雅儒〈佛理與倫理、行願與神通論東年小說讀譯/詮釋佛典的知見與特色〉則概述東年於創作中體現的佛教思想,進而分析其如何轉化閱讀佛典經驗與對於佛學的認識。國立臺北商業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林盈君以〈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佛教散文得獎作品集中的家庭創商與療癒〉從生命的敘事角度,分析得獎作品中的家庭創傷,作者如何利用書寫完成自我療癒。大鑑禪學會導師梁寒衣〈道人眼目下的《源氏物語》和《平家物語》——論「為文學而佛法」與「為佛法而文學」〉以日本文學兩大經典《源氏物語》、《平家物語》討論「佛畫文學」的五項評檢基準。

     

    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林淑貞〈方杞「以佛涉世」的人間關懷與敘寫技巧——以《人間難》為論〉論析方杞文學世界中如何將佛學入文,更以《人間難》體現生命體驗與人間佛教的救援。中央大學中文博士顧敏耀〈臺灣戰後佛門古典詩人舉隅——本際法師及其《懷柏山房吟草》探究〉探論戰後於基隆市購地起建「海印寺」的本際法師,其著作在臺灣戰後古典詩上的地位;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孫致文〈是真是假困擾我試析黃春明新編戲《杜子春》的表演藝術與佛教內涵〉以故事結構、題材與內涵方面著手,探討黃春明改編本的文學、表演藝術與佛教的關係。最後,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李瑞騰〈大音希聲青年僧星雲《無聲息的歌唱》探悉〉從星雲法師的著作中,探悉其觀物思維,並深入細究青年僧星雲法師對於佛教與文學的初心宏願。

     

     

    「臺灣現當代佛教文學研討會」於中央大學文學一館國際會議廳召開,現場反應熱烈。

     

     

    「佛理與文心」座談會,邀請對佛學有深刻體悟的作家,小說家鍾文音提到佛教對於其創作的影響,她以〈我的佛家與煙花〉為題,說明小說之難,難於入世,討論紅塵與修行間應如何取得平衡?又如何通透地凝視這個世界?一方面很怕被現實所吞沒,但現實卻是小說創作的基本。

     

    詩人葉莎則闡述自己學佛之後在創作上的思想改變。葉莎認為,詩就是靈魂反射的產物,每個人身上都有靈氣,經過琢磨之後則會反映在詩文創作上。她提到,學佛之前的自己內心甚至有些傲慢,不懼怕一切事物,甚至自嘲著「如果飛機掉下來,我覺得我的翅膀也會長出來。」但自學佛之後,她在對待事物的角度上則有了轉變。

     

    出生於彰化小西巷的散文家楊錦郁,成長於三十來位成員的大家庭,常面對比一般人更多的死亡經驗,因此從小就體認到生命無常。由於母親結交許多法師、出家眾等,成為她自小生活的一部分。楊錦郁不僅提到自小與佛法的緣分,更提到她受戒的經驗。當時,星雲大師要她唸出「我是佛」,她琢磨一會兒,卻無法輕易說出口,直到現在才明白其意。

     

    身為中醫師女兒的散文家李欣倫,因為家庭環境,自小就常接觸到許多受疾病而苦之人。李欣倫提到,童年在診療間旁所聽聞到的故事,這些因疾病而苦之人,很多時候所受的苦並非來自其病痛,而是家庭創傷與衝突,多年心病解不開,也因為這些旁觀他人受苦的經驗,開啟她往後對疾病書寫的關注。

     

    「佛教文學是臺灣文學中不可或缺的篇章。」李瑞騰教授在會議中提到,從文學家的創作歷程、著述、唐宋文學作品中的題材、背景與術語到現代的用語等都可以找尋到佛教文化的痕跡。臺灣佛教昌盛,他們亦藉以文學、詩歌創作弘揚,因此佛教文學是臺灣文學必須補上的重要篇章。

     

     

    《人間福報》以「佛教文學 當代心靈交會千年」為標題報導本次「現當代佛教文學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