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報 第三期 面對AI,我們該如何抉擇?
  • 面對AI,我們該如何抉擇?

    專訪哲研所陸敬忠教授
    彭意儒 中央大學中文系

    陸敬忠教授。

     

     

    AI是一把雙面刃

     

    充滿「未知」的事物,往往使人感到既興奮又恐懼,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便是最好的例子。當今,我們依靠AI的大數據演算,獲得更加便利的生活,同時亦對於AI突破性、飛躍性的發展感到害怕,且束手無策。對此,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的陸敬忠教授表示:「西方人對AI的擔憂,其實是有跡可循的,這樣的害怕,源自於他們的文化背景及宗教信仰。」

     

     

    從《聖經》的故事看AI

     

    哲研所於九月底舉辦的論壇「人文與AI對話論壇——AI時代的人文省思」,便從人文學者的角度,詳細討論AI與人類的各種議題。陸教授在論壇中提到了《聖經》與AI的關係,《創世紀》第一章:「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祂的形象造男造女。」這段經文表達了人與其它被造物是截然不同的,人類是唯一承載上帝形象的被造物。人之所以有獨特的自我莊嚴感,正是因為我們在被造物的這個層次,複製上帝的屬性。接著《創世紀》第三章描述了人類的祖先,由於蛇的誘惑,吃下了禁果,因此墮落的神話:「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因為神知道,你們喫的果子眼睛就明亮了,便如神能知道善惡。」人在自我造神中,會驅使我們老是以自我為中心,喪失了全心、全意、全力愛上帝的能力。

     

    「人之所以吃下了禁忌之果,是因為想要像神一樣,有判斷善惡的能力。」陸教授侃侃而談,「《創世紀》前三章的關鍵有二:第一,人是具有神的形象的;第二,人因為想要像神能知善惡,因此墮落。」若將AI視為新生命的誕生,如今的發展與走向,竟與《聖經》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AI的發展有其主軸,首先,它要學習人類的心智活動,模仿我們的學習能力。一般人對於AI的擔憂是在這之後的事,隨著AI能夠完成的事情越來越多,到最後它會不會就發展出自己的判斷能力呢?」正如同《聖經》故事演繹了夏娃為了更像神反而墮落,AI是否有可能成為第二種人類呢?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下,人們害怕AI逐漸成為「新人類」,並且取代了我們,渴望變成如同神一般的存在,也就是像「真正的人類」一般存在。「西方人的擔憂,某方面投射出了《聖經》中人墮落的結果,人要以自己為主,人想要決定一切,自然不會願意將主宰權轉移到別人身上。」陸教授總結道。

     

     

    價值與意義的尋求者

     

    「我們希望AI可以幫我們解決越多問題越好。」陸教授緩緩敘述:「為了讓AI能夠解決更多問題,我們必須賦予它越來越多的能力與權力。但不是所有問題都能靠AI來解決,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在陸教授的認知中,「智慧」有層級上的差異,「最基礎的我稱它為資訊(information),包括如何蒐集、如何製造;再來才是知識(knowledge),將資訊做系統性的整合,我們能透過這個系統去解釋,甚至預測可能的資訊;最後才是智慧(wisdom)。AI目前能夠達到的只有前兩項。」智慧究竟為何?這是很難清楚說明的問題,但我們卻能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看出他的智慧。「我的看法是,智慧必須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智慧做某種程度的整合,哲學家在做的,就是這樣的工作。關於生命的意義、生活的目的、人生的價值,既是人類智慧的根本,也是終極的目標,還有些形上學的思想,是更加難以說清的。這類問題不可以也不可能交給AI來解決。」對陸教授而言,人類的存在及價值,無法輕易被取代和抹殺。

     

    人類是一種神秘的生物,根據《聖經》所言,上帝賦予人類的意義與價值,是其他物種無法觸及的,更遑論AI。縱觀千年歷史長流,人類從古便不斷想超越自己,即便已有神的形象,卻還想更像神乃至成為神,這既是神話帶給我們的啟示,亦是真正的現實。人所擁有的創造性,原創性與創新性,是無法被複製的,「創造性是人生來就被賦予的能力,這樣的天賦無法輕易轉移及模仿。正因如此,AI永遠不會成為真正的人。」陸教授斬釘截鐵的強調:「人一直都是價值與意義的尋求者,在此精神下,不斷超越、提升自己,朝向終極關懷。這使人始終在上帝之形象與成為上帝之弔詭乃至辯證中,而生命的意義,價值乃至目的也在此間際中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