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報 第三期 科博館小行星
  • 科博館小行星

    小行星的故事
    羅健祐 中文系博士生

    「科博館Kerboguan」小行星發現於2007725日,201946日正式通過命名審核,是國內首座獲得小行星命名的博物館,藉此表彰科博館對臺灣科學教育及研究的貢獻。

     


    科博館小行星銘版。

     

     

    四大展廳內容多樣  植物園景觀豐富 

     

    科博館全名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位於臺中市北區,為臺灣首座科學博物館,屬十二項建設之一。1986年正式開放參觀,並且不斷擴大規模,與時俱進,擁有豐富的館藏及設施,展覽內容推陳出新,每年吸引約三百萬人次造訪,是國內重要的自然科學教研機關。

     

    科博館內規劃四大展廳,「生命科學廳」以大自然的奧祕為總主題,藉由眾妙之門、恐龍時代、人類的故事等十餘個展區,呈現大自然的現象及演化動態,讓人重省生命的意義。「人類文化廳」以世界文化、中國的科學文明及大洋洲為總主題,設有古代人說故事、漢人的心靈生活、臺灣南島語族文化等展區,帶領群眾窺探人類文明發展的變遷歷程。「地球環境廳」設有多個劇場,另有微觀世界、芸芸眾生、臺灣自然生態等特展,更引進Science On a SphereSOS)系統,以球型銀幕介紹動態的地球,引領眾人深入探索人類生活的家園;「科學中心」則有半導體的世界、宇宙奇航、物理世界等展區,以科學性、挑戰性、娛樂性及探索性之展示及活動,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隔著西屯路,與本館相鄰的是佔地約4.5公頃的「植物園」,全區合計逾八百種植栽,以臺灣低海拔生態和熱帶雨林為展示主題,精心設計八種具代表性的生態環境造景,如蘭嶼、海岸林、臺東蘇鐵等生態區,各有特色。另於園內打造熱帶雨林溫室,由懸吊式鋼構玻璃帷幕構成,不僅種植多樣雨林植物,更展示亞馬遜河流域的魚種、蛙類,慢行於步道上,令人彷彿身處雨林間,深具臨場感,現已成為臺中市最具特色的地標建築。

     

     

    三大園區各具功能  富含紀念與教育意義

     

    此外,科博館亦負責管理、經營「921地震教育園區」、「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各具功能及任務。「921地震教育園區」位處臺中市霧峰區,原為光復國中校地,於震災中受創嚴重,後來為記錄地震史實,提供國人地震教育之活教材,於校址設立此園區,內有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地震工程教育館、防災教育館等展館,不僅紀錄、保存921地震斷層遺址的景觀、影像,更期盼藉此增進大眾的防災觀念與知識,從而理解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平衡關係,富含紀念與教育意義。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位處南投縣竹山鎮,921震災後,政府委請學術單位從事地震相關研究計畫,於此地調查時,發現現場保存了921地震的地表破裂原狀,而槽溝的剖面呈現出清楚地褶皺與斷層構造,是舉世罕見的地質景觀,決定設為保存園區。目前園區另有電磁世界、地質科學廳、儀震天下、穿山甲生態特展等展區,值得一探究竟。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位於南投縣鹿谷鄉,飼養、展示臺灣本土及世界各地的珍禽異鳥,擁有豐富多樣的動、植物生態,並定期舉辦採筍、賞螢火蟲、星象觀察等科教活動,宣揚友善環境的理念,訪客不但可以體驗山林休憩的樂趣,也能帶走許多寶貴的知識與回憶。

    現今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科博館的腳步亦不停歇,持續更新本館與各園區的展示內容和設施,打造更美好、優質的科學教育環境。

     

     

    科博館,臺灣第一個取得小行星命名的博物館。圖為科博館小行星與孫維新小行星共同頒贈儀式。(中央大學秘書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