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報 第三期 人工智慧的未來,心靈解方在教育
  • 人工智慧的未來,心靈解方在教育

    李欣倫 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今年九月到十一月,應openbook邀約,我擔任2020年度好書文學類的決審委員,在兩個月內閱讀臺灣出版和翻譯的五十三本好書,其中有一本小說令我印象深刻。因十月底才出版實體書,為了趕時間,出版單位先給評審電子檔。當時我在火車上,只能暫用手機下載PDF檔,比起電子檔,我習慣也偏好讀實體書,尤其手機閱讀PDF檔,字小又需左右挪移才能閱讀,照說是艱難的閱讀體驗,但沒想到一讀就停不下來,作者利用AI、大數據、演算法等諸種當下熱議的話題為元素,筆調輕快,充滿幽默反諷,對於完全不懂AI及相關技術的我而言,完全不構成閱讀障礙,因作者雖以科幻、科技、懸疑、諜報等元素包裝小說,但透過高超的說故事技巧,幽微地預示科技發展的未來圖景,讓我沈迷其中,以致差點坐過站。這本小說是賀景濱的《我們幹過的蠢事》,書名有趣,「幹過的蠢事」看來是過去式,但小說似乎也暗示著科技高度發展的情況下,難道蠢事不會持續升級進化更新?這本小說無疑獲選為2020年度好書之一。

     

    另一本最近讀的書則是《AI威脅:未來,是演算法決定剝削你?》(The AI Economy: Work, Wealth and Welfare in the Robot Age),看原文書名就知道中文書名過於聳動,但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工智慧時代來臨所造成的諸種心靈危機和潛在災難。作者羅傑.布特爾(Roger Bootle)為「沃夫森經濟學獎」(Wolfson Economics Prize)得主,他從總體經濟的角度深入日常生活、科技應用、娛樂休閒等層面,細究AI對經濟的影響,並探究道德倫理和隱私權限等,全書提出幾個問題,包括誰會是AI時代的贏家和輸家?AI時代下的人類該何去何從?關於這些問題,哲研所於九月底舉辦的論壇「人文與AI對話論壇——AI時代的人文省思」中,論者們從不同角度談這個議題,而這次專題採訪文章,也邀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陸敬忠教授從《聖經》的角度談AI的特性與人類的價值,尤其是對生命終極價值的思考和智慧,皆無法被人工智慧所取代。

     

    面對AI可能衍伸的大量生產和普遍貧窮,解方為何?羅傑.布特爾以為解方仍須從教育著手,但該怎麼做?本期也專訪了陳德懷教授,陳教授早在1988年便提出「學習同伴系統」的概念,藉由人工智慧設立出「同學」的學習互動模式,進一步反思在疫情時代下線上教學的優點和本質,即使科技輔助學習,但陳教授也提醒我們人際正向互動與溝通,其實才是教育重要的一環。

     

    人工智慧的未來,人類對形上學的思考及其累積的智慧資產,將帶領我們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下清晰抉擇,回首過去,科學教育又如何在中央大學和臺灣生根?本期電子報的兩個專欄帶領讀者回到過去,從現有的建築物溯返歷史,回到記錄與保存科學發展軌跡和榮景的場景:「銘刻與記憶」聚焦於中央大學科學館,照見科學教育與精神如何薪火相傳,延續至今,培養無數科學人才,此外,科學館和中正圖書館、理工館、行政大樓等建築物之碑記,皆由戴運軌校長所題署,人文中心主任李瑞騰教授細數戴校長畢生功績,及其對中央大學的貢獻,將近日即將出版的筆記書命名為《在軌道上運行》,向戴校長致敬。「小行星的故事」則以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主題,敘說其四大展廳如何以多元角度和新興議題,向大眾傳遞科學知識和教育。記得童年時代的我,最喜歡去科博館,當時父親從中壢開車到台中科博館參訪,是我最溫暖的記憶之一,現今我也多次帶孩子到此處遊玩。

     

    今年10月到12月,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舉辦多場活動。首先登場的是「臺灣現當代佛教文學研討會」,會中邀請依空法師進行專題講座,之後則由學者、作家從不同面向,探討「文心與佛理」的關係,面對疫情蔓延和無常迅速的時代,佛教文學給予了一帖安心與安定的清涼藥,其中可能也有人工智慧時代下,人類如何自處的心靈解方。11月則是「人間副刊數位資料庫」發表暨座談會,與會作家和學者共同回顧並標舉出「人間副刊」對臺灣文學、文藝和文化發展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數位資料庫的研發能嘉惠諸多研究者,透過簡便的檢索方式,共同見證並建構過去半世紀臺灣社會的發展。12月第一週,人文研究中心與黃大魚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策畫「黃春明週」,除了黃春明專題演講外,還有「讀吟唱演」、電影欣賞與座談、論文發表等多元活動,不僅讓中大師生一賭大師風采,更從聽故事的氛圍中,向小說家學習說故事技巧。

     

    黃春明《跟著寶貝兒走》中,觸及了當今媒體看視下眾人對偷窺的瘋魔,以及對性愛表演儀式的上癮,小說家用幽默反諷的口吻,嚴肅地帶領觀者面對媒體亂象和腥羶實況,小說彷彿一面折射現實的明鏡,讓讀者從中看清身處的社會及自己浮動的心。當AI時代來臨,人工智能全面啟動,相信未來有更多小說家如賀景濱,以文學想像規劃了大數據、演算法操控下的生存藍圖與備戰地圖,這不僅是科技人熱切投入的研究,更為哲學家、文學家、歷史學者等人文學者深思與關切,別忘了羅傑.布特爾的忠告:解方在教育,但如何教育?相信這會是中央大學師生們未來共同面對和研發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