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藝術報 第一期 中大天文所三十週年慶暨戴運軌小行星頒贈儀式
  • 中大天文所三十週年慶暨戴運軌小行星頒贈儀式

    小行星的故事
    林佳樺 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生

    天文所歡慶三十周年。(林彥岑攝)

     

     

    20221119日,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於上午十點半舉辦三十週年慶暨戴運軌小行星頒贈儀式,邀請周景揚校長、天文所周翊所長、天文所葉永烜院士以及國家科學委員會之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發展處(簡稱自然處)羅夢凡處長致詞,與師生及校友們一同回顧天文所半甲子以來的點點滴滴。

     

     

    一步一腳印

     

    中大天文所自1992年創立,是臺灣第一所天文學研究所,見證了三十年以來,臺灣於天文、宇宙探索的發展,可說是天文學人才的搖籃。周翊所長提及,三十年來,天文所積極培育學子,如今也很榮幸能與教授、學生、校友們歡聚一堂,攜手為臺灣天文研究繼續貢獻心力。

     

    然而,天文所最重要的設施——鹿林天文台,若從選址建設的時間算起,經歷之年約同於天文所,一同陪伴中央大學成長,不僅是天文學重要的研究基地,亦為全球望遠鏡觀測網的重要成員。

     

     

    持續探索,開創未來

     

    周景揚校長表示,鹿林天文台對天文所乃至臺灣天文領域研究之努力,他深有所感。天文學是一門國際專業,集結世界的力量,朝向未知的星群、宇宙的誕生、人類的起源等各種謎團的探討,而中大天文研究在多年的累積下,在國內已是成績斐然。然而,頭名之姿並非遙遙領先了誰,而是代表臺灣天文研究,始終持續拓展的軌跡。希望各位同仁、學子在未來,繼續和中央大學一起,邁向卓越。

     

    自然處羅夢凡處長回憶起學生時代,就讀物理系時,聽說中央大學天文所的存在,印象深刻。天文就像是物理人的一個夢想,中央大學天文所的創立,讓這樣的夢想變得具體可及,其研究貢獻、名聲在外,足顯示在臺天文領域的重要地位。羅處長也回顧中央大學參與泛星計畫、兩米望遠鏡計畫,以及國際合作之成果,並勉勵天文所:光輝榮耀終將走入歷史,最重要的是如何開創未來,而鹿林天文台現為臺灣舉足輕重的科學基地,還有許多可能性,預祝天文所、天文台成功邁進。

     

    此外,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在此日發函,獻上慶賀;中美彗星掩星計畫主持人Prof. Charles R. Alcock,以四分鐘的影片向中大天文所表達祝福;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所長張存續暨全體師生、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崇華和校內相關系所贈上花籃道賀;亦有向母校傳達祝福之意的數名校友,為三十週年增添滿滿溫情。

     

     

    緬懷戴運軌校長

     

    周景揚校長致贈戴運軌小行星銘板予戴運軌基金會林沛練董事。左起:提名者葉永烜院士、發現者林啟生觀測員、周景揚校長、林沛練董事、戴運軌基金會陳喜鳳秘書、天文所周翊所長。(林彥岑攝)

     

     

    戴運軌小行星頒贈儀式亦於當天舉行,提名者葉永烜教授致詞講述,對於臺灣地球科學、天文之發展,創立中大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戴校長功不可沒,時至今日,地球科學研究在臺灣依然蓬勃發展,並將持續投入更多資源。葉永烜院士也是戴運軌地球科學營的創辦人,營隊鼓勵學生投入地球科學領域學習,包含地球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太空科學等研究,並推廣地球科學認識,推動該領域之師資培育。

     

    周景揚校長歷數戴運軌校長在中央大學復校前,已為臺灣高等教育做下的諸多貢獻:改制臺北帝國大學為臺灣大學,創設臺大物理系;清華大學在臺復校時,協助籌設「原子科學研究所」,承攬所務、師資招攬、安排添置設備等;中大在臺復校,戴校長更是承受諸般壓力,方有如今的中壢校址。

     

    在小行星提名考量上,周校長強調:在人名方面,必須是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者,才能形成小行星提名的依據,小行星之名在感懷紀念的同時,亦能成為激勵向前的動力,期待更多活躍的星星,於土地上燦爛。

     

    最後,周景揚校長致贈戴運軌小行星銘版予戴運軌基金會林沛練董事,並與發現者林啟生觀測專員、提名者葉永烜教授、戴運軌基金會陳喜鳳秘書、天文所所長周翊合影留念,為活動畫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