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藝術報 第一期 「幽深迷霧的呼喚」影展
  • 「幽深迷霧的呼喚」影展

    107電影院
    董沂函 中央大學中文系四年級

    「幽深迷霧的呼喚」影展海報

     

     

    人文藝術中心107電影院202210月份主題影展——「幽深迷霧的呼喚」,播放了八部展現人性陰暗與時代迷惘的作品,以來自徬徨迷霧的聲聲呼喚,提醒人們確立內在價值及每次選擇的重要性。本次影展亦邀請了導演、教授等人,進行映後分享,與觀眾對談,內容精采,反應熱烈!

     

     

    探人性道德爭議

     

    《海角上的兄妹》講述一對居住於海港小鎮的兄妹,腳瘸的良夫與患有自閉症的妹妹真理子的故事,由於收入無法應付生活所需,明知非法賣淫不可為,良夫還是當起了真理子的皮條客,這也為兩人的內心帶來變化。電影以驚人的「哥哥帶著妹妹賣淫」切入社會底層的生活,不只看到人性的醜惡與陰暗面,也看到其中閃爍著光輝的真誠和尊嚴。

     

    《尋人啟弒》以少女尋父、尋兇為開端,帶出父女間親密細膩的情感,以及父親與連環殺人犯的過去,揭開兩人不為人知的一面,父親複雜糾結的心境,殺手冷血殘酷的作為,暗藏對社會的批判。電影探討加害與被害、死亡與救贖的灰色地帶,人性的善惡與內心的堅定和掙扎,在此赤裸裸地展現。

     

     

    影後分享會。(董沂函攝)

     

     

    這兩部片山慎三導演的電影由107放映團隊進行映後分享,並向觀眾提問:「關於《海角上的兄妹》的開放式結局有什麼看法?」,得到多數的正向答案,認為哥哥找到工作後,兄妹不再以賣淫維生;在《尋人啟弒》卻反之,認為片尾聽到警車的聲音後,父女打起了沒有乒乓球的比賽,象徵著兩人互相隱瞞欺騙,全都是一場騙局,而對於這場景的另一種解讀:「無球則球不落地」,象徵兩人的關係會永恆停在這一剎那,也值得深思。

     

     

    這個時代的香港人

     

    20193月,香港因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進而暴發了百萬人走上街頭的大規模社會運動,於年底聲勢漸消,並在2020年疫情與香港《國安法》通過的影響下,街頭示威活動歇止。電影《時代革命》以七組不同的示威者:記者、社工、救護員、勇武派等人的視角出發,宏觀紀錄了這場波瀾壯闊的抗爭,鐫刻香港人革命時代下的容顏。

     

    此次放映與中央大學學生會、香港邊城青年合作,邀請台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宋承恩和香港邊城青年秘書長Sky進行映後座談,電影院座無虛席,觀眾也踴躍發言,首先對於「這場運動並不只是過去,而是現在、未來還在持續進行的嗎?」的提問,Sky談到:「在現今香港的環境,人們雖然停止抗爭行動,但就如2014年雨傘運動後相同,仍在累積能量,默默等待下一個契機。」

     

    對於「目前香港的情形,國際社會可以怎麼做?」的疑問,宋承恩則認為國際介入不一定最好,由香港人這個群體找到自己的路,才能夠走得遠而穩。「香港警察是作為港府的代表而受到撻伐的嗎?」Sky作為在場唯一的香港人,認為那些警察是否為真的警察尚存疑,但中共政府推出本應保護市民的港警站在示威者的對立面,以過度的武力暴力對待人們,才是警察被人們撻伐的原因。然而,觀眾聚集在影院觀看《時代革命》,也是這場運動的一種延續方式。

     

    劇情片《少年》的故事發生在相同背景,香港多名年輕人跳樓自殺,以死明志,17歲女中學生YY在社群媒體上表露自殺念頭,一群少年在香港街頭東奔西跑,尋找少女以阻止她,同時街上開始的抗爭,也使得搜救小隊出現分裂。電影從小我經驗出發,看到示威者拿下面罩的生活,映照出大時代下共同的徬徨與憂愁。

     

    電影放映後,導演任俠以線上方式與觀眾對談,分享當時選角與籌備的過程,對於「拍攝這部片的動機是什麼?」的提問,導演尤其希望外國觀眾能理解,在搜救與抗爭之間的掙扎與張力,從而了解香港人情感與抗爭的脈絡。至於「為什麼其中一段用紅色背景與影子表達抗爭場面?」,導演坦誠:「我們沒有錢嘛,無法還原現場。」另一個考量在於,不想帶演員到抗爭現場拍攝,好似在消費這場運動,在參考其他電影後,決定用紅幕、藍幕與剪影來還原。最後導演也透露,他已在準備下一部電影,將拍攝香港記者的故事。

     

     

    影後分享會。(董沂函攝)

     

     

    極權與殖民

     

    一代電影大師奇士勞斯基《機遇之歌》以數位修復版再登大銀幕,年輕醫生維克接到父親逝世的噩耗後,急忙趕搭前往華沙的火車,因一樁看似微不足道的意外,讓維克踏上三種不同方向的未來:共產黨員、反動分子抑或是平凡醫生。電影採三段式敘事結構,講述共產黨執政下的波蘭、維克,以及每個人都可能面對的相同命運。

     

    映後分享時,團隊認為在三段不同的人生際遇下,維克的生活都籠罩在國家衝突混亂的陰影下,他的選擇似乎不是真正的選擇,從而產生被命運推著走的無力感。對此,觀眾也提及,維克之所以在三段人生都不開心,是因為他懷有正直、堅持,始終選擇跟隨他的心,從這一角度而言,他的確作出了選擇。

     

    107電影院與國際人權影展聚落已合作二年,今年持續成為巡演的一站,放映《殖民者的博物館》,故事從一場中非的遠征考察開始,通過對過去德國殖民歷史的追尋,穿梭於漢堡大學的檔案間,揭露科學與殖民間的緊密關聯。此次邀請中央大學歷史所蔣竹山副教授進行映後分享,為觀眾簡要介紹二十世紀初期的歷史背景,並從語言、植物等片中提及的五個面向,剖析德國殖民主義系統、科學化的特色,與大學、博物館的成立和研究之間的關係,討論導演欲以這部實驗性質強烈的記錄片所傳達的資訊和意義。

     

     

    影後分享會。(董沂函攝)

     

     

    罪與刑

     

    「生死之間:人權影展巡迴放映計畫」由中大學生蕭妤安穿針引線,帶著影展團隊來到107電影院,播映《自由不自由》與《該死的阿修羅》。前者藉由記錄美國阿肯色州年紀最小死刑犯肯尼斯,娓娓道來25年單獨監禁心路歷程;後者是講述成年那天決定讓子彈在夜市飛,造成一人死亡的劇情片,叩問什麼是罪?死刑的意義是什麼?

     

    兩場電影由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梁組盈執行秘書、通識教育中心鄭揚宜老師進行映後對談。首先梁組盈釐清大眾對於他們的誤解,贊成廢除死刑,並不等於為死刑犯脫罪,面對觀眾的提問:「如果不判殺人犯死刑,那應該以什麼刑罰來處罰他們呢?」她認為每個人所認知的痛苦不一樣,其他刑罰也未必能符合大眾各異的想法,若以能修復受害者家屬創傷的方式懲罰犯人,朝修復式正義前進,更可以撫慰案件發生後的心靈。此外,兩位講者也提到,廢死聯盟追求程序正義,希望每個人站在法庭上時,都能享有同等的權利,不會因為輿論或政治力等因素而使人權受損。

     

     

    影後分享會。(董沂函攝)